今日议题:40岁辞职体制内演“撒娇霸总”!他为何离开体制内?演短剧真有这么“香”吗?
短剧急缺“霸总爹”“女主妈”,日薪最高可达5000元?能送我爸妈去演短剧吗?
短剧持续热播,行业却严重短缺专业中老年演员。...展开
“60后”逐梦短剧圈
提问于2025-09-16回答 1
演员屈刚
2025-09-25
大家好,我是屈刚,今年56岁,是WETRUE演员百科入驻演员。现在提起我,可能更多人会想到《十八岁太奶奶驾到,重整家族荣耀》里那个对着 18 岁小姑娘喊“妈妈”的“撒娇霸总”纪舜英。该剧第一部不仅斩获了 WETRUE 端原生最高排名 TOP1,还在热度榜连续 3 天稳居 TOP1,热度值高达 2058.5W,紧随其后播出的第二部,同样延续高光表现,势头不减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我人生的前半段都在体制内度过,从鹤岗文工团的艺术室主任,到如今在短剧演老板、霸总,这一路的转折,连我自己都觉得像场奇妙的戏剧。
展开剩余82%40岁换赛道:体制内的围墙与横店的星光
很多人认识我,是从这部爆款短剧开始的。但其实,我的人生剧本远比这部剧要跌宕得多。在成为“英宝”之前,我在黑龙江鹤岗的文工团待了很多年。8岁进京剧团学戏,14岁跑出去跳霹雳舞,17岁学话剧,后来又考上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美声,毕业后差点去了法国和俄罗斯留学……再后来,我在黑龙江鹤岗的电视台做过播音员,也在煤矿文工团当了十几年的艺术室主任,有一份正儿八经的体制内工作。我学过京剧、话剧,后来又考了美声,可总赶不上时代的节奏——学京剧时京剧不景气,学话剧时话剧式微,等我学成美声归来,市场早就变了天。
转折发生在39岁那年。《解放区的天》剧组来鹤岗拍摄,我客串了个小角色,剧组的演员拍着我肩膀说:“你演得挺好,应该出去演戏。”这句话像颗种子,在我心里发了芽。当时我180多斤,胖乎乎的,一开始啥也不懂,就从几百块钱一天的小角色演起。但我反而觉得特别自由——不用打卡、不用开会、不用应付人际关系,挣得还比单位多得多。我第一次觉得:诶,这好像才是我想活的样子。
我顶着压力请了假,揣着仅有的积蓄南下横店。最初的日子很苦,没作品没名气,全靠朋友介绍小角色,一天挣几百块。14 个月里,省吃俭用攒下的钱,成了我继续追逐梦想的底气。2012年,本想安心回单位上班,但是赵丽颖主演的《追鱼传奇》剧组给我打来了电话,片酬很可观。
后来单位催我回去,我就回去上一阵班,但戏约一来,我又忍不住往外跑。来回折腾好几回,领导最后也没办法了。说:屈刚,你要么回来好好上班,要么就把关系转出去。我一咬牙,真就去市政大厅把我自己的“五险一金”接下来了——从此以后,我自己交保险,自己对自己负责,我正式辞去了文工团的工作。那时身边很多人不理解,觉得我放着稳定的“铁饭碗”不要,非要去当“横漂”。但只有我自己清楚,每次站在镜头前,让角色通过我的表演“活”起来时,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,是之前的工作从来给不了的。
从“横漂”到“撒娇霸总”
刚到横店的几年,我一直没停下接戏的脚步,不管角色大小,只要剧本没问题,我都愿意尝试。一开始我是拒绝拍短剧的,早期很多剧本狗血、价值观扭曲。但后来行业慢慢规范了,我也试着接了几部。没想到,第三部《好运甜七》就爆了,29.8亿播放量,我在里面演一个爷爷,突然就有很多人来找我了。
再后来,就是《十八岁太奶奶》。这个IP已经翻拍过多次,但新版加入了很多亲情描写,价值观很正。特别是纪舜英这个角色,表面是威严的企业家,在穿越而来的年轻母亲面前却秒变乖巧儿子,这种反差特别有张力。 我演纪舜英——一个在外面是商业巨头、回家却极度依赖母亲的“反差萌老爷子”。
拍摄时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。有场送“妈妈”参加唱歌比赛的戏,按剧本容遇下车就该结束,但导演没喊停。我脑子一热,对着她背影喊了句“妈妈加油”,后来看成片时发现,这个即兴发挥的细节收获了很多观众的喜欢,有一些评论留言说“可爱又暖心”。
最难忘的是母子相认那场戏。拍全景时,我看着“妈妈”年轻的脸庞,真的想起了去世的母亲,眼泪止不住地流,导演喊停后我还在哭。很多人问我,对着年轻女演员喊妈,不尴尬吗?但是剧本写到那儿了,我就得信。演员吃的就是这碗饭,信念感比什么都重要。
短剧到底“香”不“香”?
这部剧能火,不是因为我自己多厉害,而是整个团队的配置到位了——演员搭得对、服化道精致、剧本也有梗。我只是在正确的位置上,把我这么多年积累的东西用出来了。现在走在路上,经常会有人认出我,酒店前台都会问我:“你们第三部啥时候上啊?”这种被认可的感觉,确实挺好。
但我也清楚,短剧这行没那么“香”。不是所有中老年演员都能拿到高片酬,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干这行。拍摄节奏极快,一天拍20个小时是常事,身体不好根本扛不住。再一个是,剧本也良莠不齐,对演技的要求也很高,塑造好一个人物非常需要信念感。
所以我常劝一些想入行的中老年朋友:别光看网上说什么“日薪五千”“缺人”,那都是忽悠你来培训、交押金的。这行最不缺的就是演员,缺的是好剧本、好团队、好配置。
你要是没有表演底蕴、没有身体本钱、没有信念感,就别来遭这个罪。
56岁,我还在跟角色“较真”
对我来说,演戏到现在,我依然每一场戏前都会忐忑、睡不着。我不是天赋型演员,我是自卑型——总怕自己演不好。但也正是这种“如履薄冰”,让我一直没飘、也没停。现在的我,还是会在片场跟角色较真:有时候为了一句台词的语气,会跟导演反复试好几遍,琢磨纪舜英说这句话时是该强硬还是该软一点;收工后也会翻剧本,想想怎么能让表演更自然、更打动人,比如下次演母子对手戏,能不能加个小动作,让情感更细腻。
我现在56岁了,没规划、也不设限。有戏找我就认真演,没有就好好生活。短剧可能只是一阵风,但我感激它给了我一个被看见的机会。
如果说我从体制内走出来、一路折腾到今天有什么心得,那只有一句:人这辈子,最终求的不是安稳,而是自由——做自己喜欢的事、对自己诚实、对家人有交代。别的,都是锦上添花。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
赞同 217
80
186
112
发稿人:《各地最新时事在线》总编辑、《关注环球》特约主编:高山旗手
发布于:湖南省